中國素有“禮儀之邦”之稱,,“禮”在社會無時不在,,出行有禮,,坐臥有禮,,宴飲有禮,,婚喪有禮,,壽誕有禮,,祭祀有禮,,征戰(zhàn)有禮,等等,。這里的“禮”包含了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,,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,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(xiàn),,二者關系密切,。這里介紹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禮儀。
行走之禮
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,,因此有行走的禮節(jié),。古代常行“趨禮”,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,,一定要低頭彎腰,,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,這就是“趨禮”,。行走禮儀中,,還有“行不中道,立不中門”的原則,,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,,應該靠邊行走;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,。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,又可避讓行人,。
見面之禮
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(tài)度熱情,,也要彬彬有禮。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,,都有一定的規(guī)矩,。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,在上行拱手禮,。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,,方式是雙手合抱(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,,左手加于右手之上)舉至胸前,立而不俯,,表示一般性的客套,。如果到人家做客,在進門與落座時,,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,,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,稱為“揖讓”,。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,,拱起再按下去,同時低頭,,上身略向前屈,。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,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,,向人致謝,、祝賀、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,。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,。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,即雙膝著地,,頭手有節(jié)奏觸地叩拜,,即所謂叩首。現(xiàn)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(xiāng)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,,一般不再施行,。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,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,。
入坐之禮
社會禮儀秩序井然,,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,尊者上坐,,卑者末坐,。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(guī),如果盲目坐錯席位,,不僅主人不爽,,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。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,,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,。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,即貴客坐西席上,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,。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,,即北席。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,,即南席,。入坐的規(guī)矩是,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,,非飲食時,,身體盡量靠后,所謂“虛坐盡后”,。有貴客光臨,,應該立刻起身致意。
飲食之禮
飲食禮儀在中國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,,在先秦人們以“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”,,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。迎賓的宴飲稱為“接風”,、“洗塵”,,送客的宴席稱為“餞行”。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,,“無酒不成禮儀”,。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(jié),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,,方可飲用,。所謂:“與人同飲,莫先起觴”,??腿巳绻磉_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,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,。在進食過程中,,同樣先有主人執(zhí)筷勸食,客人方可動筷,。所謂:“與人共食,,慎莫先嘗”。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(guī)則,,如“當食不嘆”,、“共食不飽、共飯不澤手”,、“毋投骨于狗”等,主客相互敬重,營造和諧進食,、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,。
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,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,。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(tài),,謙恭待人、尊重他人,,以贏得他人的尊重,。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,“若要好,,大敬小”,。并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(tài),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,,而是要有發(fā)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,。如果沒有發(fā)自內心的恭敬,禮節(jié)就成為了虛套,,這就不符合的禮義標準,。禮俗中誠敬謙讓,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,。當然現(xiàn)在我們對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,,需認真辨析,擇善而從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