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入粵為官的官員中,大概沒有一個比包拯這樣具有傳奇,,甚至神話色彩的了,。
宋仁宗慶歷二年(1042年),包拯調(diào)任端州(肇慶)知府,。在端州任職三年,,為民辦實事,治理水患,建崧臺驛,、興建星巖書院,、建豐濟糧倉等政績,所以被當(dāng)?shù)厝舜鷤髡b,。如果僅憑政績來判斷包拯在端州的歷史價值顯然不夠,,容易等同于其他政績卓著的官員。包拯在端州的特殊的文化意義在于他被賦予了濃厚的神話色彩,,而且代代相傳,。給包拯涂抹這種神話色彩,除了因為他本身“心為治本,,直道是身謀”的廉政之舉外,,更多的是后人在他身上寄寓了一種清明政治的愿望與理想。
以兩個至今還被端州人津津樂道的“包公神話”為例,,可以看到端州人編織包拯的“神性”中所傳達(dá)的民間最樸素的政治愿望:
《宋史·包拯傳》載:“端土產(chǎn)硯,,前守緣貢,率取數(shù)十倍以遺權(quán)貴,。拯命制者方足貢數(shù),,歲滿不持一硯歸”。包拯離任端州回汴京,,船行至西江羚羊峽口的成洲,,忽狂風(fēng)大作,濁浪滔天,。包拯心中有疑,,難道行李中有賄賂之物,,違背了到任時“不取民物”的自律,,以致天地不容?遂令停船搜艙,。果然,,在行李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方精美端硯,是端州的硯工們在包拯多次拒收后,,為表感激和愛戴之情,,悄悄放在船艙之中的。包拯問明原委,,當(dāng)即對沿江百姓拱手致謝,,然后將那方端硯擲入江中。一時間,,江面恢復(fù)風(fēng)平浪靜,。擲硯處后來升起一島,即今之廣利鎮(zhèn)硯洲。附近的黃布沙,,則為包裹端硯的黃布所化,。這個傳說顯然是后人根據(jù)史書進(jìn)行了演義,代代相傳,,演變成了神話,。硯臺變成沙洲,黃布化作黃布沙,,這已不是夸父死后,,身體變成連綿山脈,他扔出去的手杖變成一片桃林的神話的重復(fù),,褪去神話的外衣,,究其實,實乃一個政治神話與傳說,。有當(dāng)?shù)厝嗽谄咝菐r上雕刻的對聯(lián)為證:“星巖朗耀光山海,,硯渚清風(fēng)播今古”,聯(lián)中的“硯渚”即墨硯沙,,也即今之廣利鎮(zhèn)硯洲,。
還有一個神話則是端州人將包拯當(dāng)作“神”來供奉。在端州城內(nèi)建有包公祠,,還有包公“收妖臺”,、“鎖妖井”等神話色彩的遺跡。包公祠坐落于城西廠排街(原包拯所設(shè)端州驛站處),,以牌坊,、山門、大殿,、東西配殿,、鐘樓、鼓樓為主體建筑,,配以亭,、閣、廊,、井,、池組成仿宋建筑群。正殿雕塑的包公金身坐像,,氣勢威嚴(yán),,坐像上方高掛著刻有“剛正廉明”四個大字的匾額。每年的農(nóng)歷二月十五是包公壽誕,,每逢這天,,肇慶人就會來到包公祠等地,,進(jìn)行自發(fā)的粵劇表演、舞獅等慶典活動,,上演包拯在王朝,、馬漢、張龍,、趙虎等人的輔助下,,斬奸除惡、造福百姓的劇目,。包拯,,在端州人看來,已完全成了一個“廉政之神”了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