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上學的時候,班主任老師問:“同學們,,這是什么?”
只見她手上拿著一張A4紙,,紙上有一個清晰可見的小黑點。
“一個黑點,!”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答道,。
老師笑了笑,意味深長地說:
“為什么大家只看到這個黑點了呢,,這么一大張白紙,,你們怎么沒說呢?”
不管是在微信后臺,、討論群,,還是現(xiàn)實生活中,我們常常聽到父母們各種各樣的困惑:
“我孩子經(jīng)??摁[,、亂發(fā)脾氣怎么辦?”
“我女兒上課不好好聽講,、總亂動,,是不是有多動癥啊,?”
“我兒子學習成績很差,,還總跟我對著干,真是愁死了”
……
你看,,我們似乎總是去關注孩子身上的黑點,。
事實上,心理學研究者們,,和廣大的父母一樣,長久以來都陷入了一個思維定式,,那就是只關注,、補救那些負面消極的事兒。
多年來,,眾多的心理學文獻都是關于負面情緒(憤怒,、焦慮,、抑郁等)和不良行為(網(wǎng)絡成癮等)的,而鮮少有關于人類的快樂,、滿意,、幸福等心理體驗的研究。
于是,,越來越多的心理學者意識到,,這樣的現(xiàn)象是帶有偏見的,它忽略了人們的潛能,、長處所帶來的力量,。
而“積極心理學”便在心理學家馬丁·塞利格等人的推動下應運而生。
該領域關注人們積極的心理品質(zhì),,“在補救糟糕事兒的同時,,去建立美好的事”。也就是說,,關鍵不再只將-1變成0(矯正消極的),,而是努力將0變成1(促進積極的)。
這在育兒過程中,,也非常適用,。
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:
一位母親向我的咨詢師朋友傾訴:“我上幼兒園的兒子寫數(shù)字總是歪歪扭扭。連比他小一歲的表弟都能寫得很工整,,他怎么就不行呢,?我說他好多次,可就是改不了,!”
我的朋友問這位母親:“那您覺得孩子寫數(shù)字時,,哪個地方比較好呢?”
母親答:“就那個2寫的還行,,挺規(guī)范,。”
“那您回去以后,,就把這一點告訴孩子吧,。”
沒過多久,,母親回來反饋,,孩子現(xiàn)在比以前寫的工整多了。在她夸贊孩子“2”寫的規(guī)范以后,,孩子很開心,,不僅2寫的更好,連帶寫其它數(shù)字也更認真了。
將更多的目光放在白紙,,而非黑點上,,就會產(chǎn)生這種不可思議的效果。
那么,,父母該如何將“積極心理學”帶到生活中呢,?
1、改變問問題的方式
學著從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,、不良行為,,轉(zhuǎn)變成關注他們的積極情緒、好的表現(xiàn):
從問別人“孩子哭,、發(fā)脾氣,、不做作業(yè),我該怎么辦,?”,,變成問自己“我該怎樣做,才能讓孩子開心,、舒適,、感覺被愛、學習更認真呢,?”
二者看似沒有差別,,但是這種思維的轉(zhuǎn)變,能幫助我們及時地平復情緒,、調(diào)整自己錯誤的觀念,,用更積極的心態(tài)和眼光,去看待孩子,。
2,、幫助孩子了解自身優(yōu)勢
心理學者通過追蹤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長大后成就非凡的孩子,,都有一些共性,。其中一點就是他們會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自己的長處上。
這不是說他們會忽視自己的缺點,,而是經(jīng)常問自己“我的優(yōu)勢是什么,?”、“我擅長什么,?”這使得他們不斷發(fā)揮所長,,即使面對挫折,也能很快振作起來,。
所以,,我們總建議父母們多鼓勵,、表揚孩子的優(yōu)點,,一方面是希望孩子學會悅納自我,,獲得自信;另一方面就是了解自身的長處,、優(yōu)勢,,激發(fā)潛能和動力。
不管孩子做什么,,你都可以引導他(她)發(fā)現(xiàn)“我這件事哪里做的比較好,?”、“在哪一部分還有提升的空間,?”,、“有哪些獨特的優(yōu)勢?”……久而久之,,孩子也會學習這樣正面的思維方式來激勵自己,。
過去,我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去關注孩子的短板,,在提醒他們?nèi)秉c,、弱勢的過程中,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,,削弱了他們的興趣動力,。在“全面發(fā)展”的目標下,孩子越來越缺少了自己的專長,,一旦面臨重要選擇也很容易感到迷茫,。
而我們當下能做的,也許只是一個很小的轉(zhuǎn)變——積極思考,、正面鼓勵,,這其中蘊藏的力量是看不見的,但它卻終能在未來,、在孩子的身上發(fā)揮出不可估量的影響,。
(資料來源:北京市海淀區(qū)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(wǎng)
網(wǎng)址鏈接:http://www.hdepc.org/cms/hdxlcrb/qxqg/115814.jhtml)
7